对于艾滋病(AIDS),不少的人仅限于熟悉这个名字,可能因误解和恐惧而避而不谈。事实上,艾滋病是一种可防、可控的慢性传染病。
一、艾滋病≠HIV
很多人将HIV和艾滋病混为一谈。
· HIV(人类免疫缺陷病毒):这是一种病毒,即疾病的“元凶”。它专门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 + T淋巴细胞,从而破坏人的免疫功能。
· 艾滋病(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):这是感染HIV病毒后,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,最终出现的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临床综合征。可以理解为HIV感染的晚期阶段。
简单来说:HIV是病毒,艾滋病是疾病状态。感染了HIV病毒的人被称为HIV感染者。在有效的治疗下,感染者可以多年甚至终身不发展为艾滋病病人,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和工作。
二、HIV的3种传播途径
1. 性接触传播:这是全球最常见的传播途径。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(包括同性、异性和双性性行为)中,病毒可通过体液(精液、阴道分泌物)和黏膜破损处进入人体。
2. 血液传播:共用被HIV污染的针具(如吸毒)、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具等。目前,因输血传播的风险在正规医疗机构已极低。
3. 母婴传播:感染HIV的母亲可能在怀孕、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。但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,母婴传播率可降至1%以下。
HIV“脆弱”,离开人体后会很快失活,无法通过空气、水源、食物或日常接触传播。
【重要提示】以下途径不会传播HIV
· 握手、拥抱、礼节性亲吻
· 共用办公用品、餐具、马桶
· 一起吃饭、游泳、洗浴
· 蚊虫叮咬
三、感染表现的3个阶段
1. 急性感染期(初期):感染后2-4周,部分人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(发烧、咽痛、皮疹、淋巴结肿大等),持续1-3周后自行缓解。此阶段病毒量高,传染性强,但症状无特异性,极易被忽略。
2. 无症状期(潜伏期):此期可持续8~10年甚至更长。感染者外表与常人无异,没有明显症状,但体内病毒在持续复制,免疫系统在缓慢被破坏。这是“看不见”的阶段。
3. 艾滋病期(发病期):这是感染的最终阶段。此时免疫系统已严重受损(CD4细胞计数<200),患者会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(如肺炎、结核病、真菌感染)和恶性肿瘤(如卡波西肉瘤),若不治疗则危及生命。
四、如何预防
保护自己,也保护他人。预防永远是应对艾滋病最直接、最有效、最经济的策略。
· ABC原则:Abstinence(禁欲)、Be faithful(忠诚)、Condom(安全套)。要正确、全程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。
· 拒绝毒品,不共用针具:不与他人共用针头、注射器等器具。
· 医疗安全: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输血、拔牙、纹身、打耳洞等有创操作。
· 暴露前预防(PrEP):高风险人群可通过每日服药来大幅降低感染风险。
· 暴露后预防(PEP):在发生可能感染HIV的高危行为后(如安全套破裂),72小时内(越早越好)使用阻断药,连续服用28天,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
五、 检测与治疗:
· 早发现,早治疗,是关键
· 检测:唯一确定是否感染HIV的方法是HIV检测。各地疾控中心、医院均提供保密且专业的检测服务;可自行购买正规自检试纸。窗口期一般为4-6周,高危行为后3个月检测结果为阴性即可基本排除感染。
· 治疗:虽然目前尚无根治HIV感染的药物,但“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”(HAART,俗称“鸡尾酒疗法”) 已非常成熟。感染者只要坚持规范服药,就可将体内的病毒载量抑制到“检测不到”的水平。
“U=U”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科学共识:即当HIV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检测不到时,其通过性行为将HIV传染给阴性伴侣的风险极小。
六、结语
艾滋病是医学、社会问题。对HIV感染者的歧视和污名化,比病毒本身更具杀伤力,它会阻碍人们主动去检测和寻求治疗。我们要做好以下3点:
· 学习科学知识,消除无谓的恐惧,了解“艾”,传递“爱”。
· 对待感染者,给予平等的尊重和关爱,而非排斥和指责。
· 保护自己,采取负责任的健康行为。
供稿:丹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刘琴
审核:丹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郑宪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