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“隐形杀手”嗜肺军团菌

2025-08-29

夏日炎炎,空调成了人们青睐降温神器可你知道吗?长期未清洗的空调里,可能藏着让人肺部失守隐形杀手嗜肺军团菌。从普通市民因空调感染,到国外暴发的聚集性疫情,这类细菌总不经意间威胁健康。今天,我们就带你全面认识它,教你如何科学防范。

一、触目惊心的案例——嗜肺军团菌离我们并不远

嗜肺军团菌从不是遥远的细菌,它可能藏在日常生活中,稍不注意就会引发严重后果。

(一)成都市民一台旧空调,半个肺变白

2025成都的李先生在夏天首次开启尘封1年的空调后出现肌肉酸痛、头痛、发热和咳嗽症状。就医后,胸部CT显示左肺出现大面积白色影像,几乎占肺部一半,最终被确诊为嗜肺军团菌肺炎,险些发展成呼吸衰竭。

(二)美国纽约冷却塔污染,111人感染6人死亡

20257月下旬起美国纽约市哈勒姆街区暴发嗜肺军团菌疫情,821日纽约市卫生部门报道,该市的疫情已致111人感染,6人死亡。调查发现,疫情源头是10栋建筑的12座中央空调冷却塔这些未及时清洗的设备,成了嗜肺军团菌繁殖、传播的温床

二、关于嗜肺军团菌,这5个关键信息必须记牢

想要防住嗜肺军团菌,首先得摸清它的底细它长什么样、喜欢在哪待着、会引发什么病,这些知识能帮我们避开风险。

(一)它是谁?危险的小个子细菌

它是一类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个头极小菌体大小仅(0.3-0.4μm×2-3μm,有时会拉长到50μm以上。目前已发现20个菌种,其中嗜肺军团菌1型和6型最危险,导致了75%以上的人类感染。

)它躲在哪?偏爱温暖的人工水环境

嗜肺军团菌生存舒适区2545℃的水温,尤其偏爱人工水环境,如中央空调的冷却塔、冷凝水系统;家庭或酒店的淋浴喷头、热水器;温泉浴池、加湿器、鱼缸过滤器等。

这些地方若长期不清洗,水流会滋生嗜肺军团菌,再通过设备运行产生气溶胶我们吸入这些气溶胶,就可能被感染。

(三)感染了有啥信号别当普通感冒

1.潜伏期210天,起病急骤,初期像普通感冒,很快就会变脸

2.发热体温迅速升至39℃以上,伴随寒战

3.肺部症状从干咳发展为咳脓痰,甚至咯血,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

4.多器官受累可出现意识混乱、认知障碍或腹泻、呕吐

5.致命风险若不及时治疗,会引发呼吸衰竭,死亡率高达15%20%

(四)怎么确诊?3种检测各有作用

1.病原学检测(培养法)采集痰液、血液、胸腔积液等样本,接种到特殊的BCYE培养基上。能培养出嗜肺军团菌就是诊断的金标准,但缺点是周期长,适合病情稳定后的精准诊断。

2.分子生物学检测(核酸检测)PCR技术检测样本中嗜肺军团菌的特异性基因(如16S rRNA基因),速度快、灵敏度高,早期确诊,为治疗争取时间。

3.血清学检测(抗体检测)检测血清中的嗜肺军团菌特异性抗体(IgGIgM),需要对比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抗体滴度(升高4倍及以上才算阳性),更适合回顾性诊断(比如疫情溯源)。

(五)谁最容易中招?这些高危人群要警惕

任何人都可能感染嗜肺军团菌,免疫力较弱或身体基础差,感染后更容易发展成重症50岁以上中老年人;长期吸烟、酗酒者;患有慢性肺病、心脏病、糖尿病的人;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(如器官移植患者)、免疫力低下

三、没有疫苗也不怕!4招切断传播途径

目前还没有预防嗜肺军团菌的疫苗,想要防住它,关键是切断传播途径,从源头抑制细菌生长。记住这4个实用方法:

(一)定期清洗高危设备

中央空调冷却塔、热水管道、加湿器、淋浴喷头等,定期请专业人员清洗消毒,避免细菌滋生;家庭空调使用前,清洗滤网和散热片。

(二)控制水温,抑制繁殖

嗜肺军团菌过冷过热,可通过调节水温抑制细菌生长。热水器、热水管道温度保持在50℃以上;冷水管道、空调冷凝水温度控制在25℃以下。

(三)长期不用的设备,先冲洗再用

水龙头、淋浴头、加湿器长期未使用(如出差回家、换季开启),首次使用前先放水冲洗35分钟,把管道里可能滋生的细菌冲掉。

(四)提高免疫力,增强抵抗力

平时坚持锻炼、规律作息、均衡饮食,戒烟限酒,有基础疾病的人要控制好病情,提高免疫力

四、出现这些症状,别硬扛及时就医

如果出现持续高热(39℃以上)、剧烈咳嗽、呼吸困难,近期用过公共淋浴、空调,或接触过温泉等水环境,尽快就医,并且主动告诉医生接触史。治疗方面,早期使用有效抗菌药物是关键,常用的有大环内酯类(如阿奇霉素)、喹诺酮类(如左氧氟沙星)。只要及时诊断、规范治疗,多数患者能完全康复,大大降低病死率。

嗜肺军团菌虽隐蔽,但只要我们摸清它的习性,做好预防和监测,就能让这个隐形杀手无处遁形,安安心心度过每一个季节。

注:相关图片(来自360图片)

嗜肺军团菌革兰染色阴性图片

嗜肺军团菌感染者图片

嗜肺军团菌感染者肺影像图片

嗜肺军团菌培养基菌落形态

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丹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   罗敏   供稿